当前位置: 滚动 > >正文

民生加银基金朱永明:推进投研改革 发挥资源优势不断铸造精品

来源:东方财富网    时间:2023-07-31 08:03:08

新故相推,日生不滞。随着公募基金行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,行业马太效应加强,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,非优即汰,不进则退。民生加银基金投研条线负责人朱永明,自接手权益和固收管理工作以来,着手理顺投研机制,塑造投研文化,带领民生加银投研团队不断深化投研改革,为将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地基。

革新投研机制构筑长效体系

投研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投研一体化是公司投研能力的核心环节,它既是投资长期超额收益的来源,也是优秀投研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朱永明结合公司投研发展特色的历史沉淀和亟待塑造的各个方面,总结了五个投研机制,分别是研究驱动机制、宏观指导机制、产品匹配机制、人才培养机制、薪酬激励机制。


(资料图片)

朱永明介绍,研究驱动机制的底层逻辑是遵循长期价值投资理念,重视深度研究驱动投资的投资策略。在此原则下,公司投研条线就研究小组运行、投研融合安排、投委会规则等做了一系列优化举措,鼓励专家型研究人员和研究型投资人员,促进投研人员深度探讨,提升对上市公司商业模式的理解,并以此作为投研能力提升和超额业绩创造的核心源泉。

宏观指导机制则是在充分尊重基金经理个性和创造性,鼓励其自下而上把握投资标的机会的同时,在公司层面通过深化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为投资人员操作提供参考,并以此把握重大投资机会和避免重大投资失误。“目前,公司组建了跨资产类别的宏观策略小组,整个团队兼顾宏观研究、行业比较、策略研究等内容,按照季度频率对市场做出大方向研判,供投资人员参考和研讨。”朱永明表示。

产品匹配机制,即解决产品与投资人员禀赋匹配度的问题,打造投资风格稳定、策略清晰的精品基金。目前,民生加银基金内部对所有产品进行明确的风险收益和风格定位,在具体产品的布局和调整时力求人员能力和产品定位的匹配,后续运行过程中风控也会对这些数据持续跟踪,确保产品匹配机制落实到位。

人才培养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,则是公司高度重视投研体系传承和人才培养的一种外化体现。近年来,民生加银基金不断增强投研储备力量,并明确了从研究员到单一行业基金经理,再到全市场基金经理的成长路径,已有多位优秀的研究员成长为基金经理,朱辰喆、芮定坤等人已经崭露头角。

发挥银行系优势用其所长事无不举

作为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,在股东方民生银行的支持下,民生加银基金在固收投资领域无论是投资经验、风险识别还是客户资源方面都具备天然优势。

“我们公司以固收起家,下一步将加大‘固收+’类型创新产品的布局,在产品风格划分上进行了精细划分,分为低波动、中波动和高弹性三类,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。在控制回撤方面,明确了每只产品的定位,不同风险水平的产品对回撤有不同的要求。对含有权益资产的产品,除仓位作出明确规定外,也会动态跟踪市场情况调整权益仓位。”朱永明表示。

近几年,民生加银基金不断调整固收产品的结构。“之前,信用债产品比重偏高,现在固收投资策略更加多元,整体风险偏好降低,管理团队和人员配置也更加均衡。其中,投资端细分为‘固收+’组、货币组、纯债组。对于信用债产品,继续优化策略,杜绝通过简单信用下沉方式博取收益,而是充分分散配置,并做好持续跟踪和深入研究。同时要注重平台价值,加强固收团队与公司其他投研人员的互动,确保信息及时共享。”朱永明进一步表示。

在风险控制方面,朱永明认为,风险出现后变坏的概率往往高于变好的概率,因此,尽早识别风险后第一时间反应及处置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此外,近两年,公司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投资人才,比如固定收益部总监谢志华、固收研究部总监韩晟等,不断向关键投资岗位输送新鲜血液。

产品风格清晰重质轻量成为行业趋势

在产品线设计方面,朱永明表示,公司不追求大而全,而是力争做到相对多元化布局、单个产品风格清晰。“我们会结合公司整体风格、发展需求以及人才禀赋进行布局,多样化、有策略、有节奏地推进产品开发和推广。”他表示。

首先是发挥客户资源优势,进一步壮大固收产品规模,精细化管理好存量产品的同时,丰富“固收+”创新产品线。

其次是在市场情况、行业选择与产品运作之间不断找到权益类产品的动态均衡。朱永明表示:“权益类产品不能一味拓展新产品数量,盲目跟风布局热门赛道,而是要注重规模与品质的平衡,注重提升产品业绩,打造精品。”

银河证券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6月末,民生加银基金公募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1552.9亿元,其中,非货管理规模1205.6亿元,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3位。相比于一季度,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229.57亿元。

X 关闭

精心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京津冀建筑工程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